联系我们 |
学校地址: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汇宝大厦501(电子大厦对面汇宝大厦) 乘车路线:从火车站可以乘坐K28、28、67到东风路与文化路站(电子大厦)下车 联 系 人:徐老师 联系电话:0371—63218905 0371—60389032 13613841515 传 真:0371—63218832 Q Q: 800060586 电子邮箱:qingxinnet@163.com
|
|
新闻中心 |
举一反三 |
发布者:qingxin 发布时间:2010/3/31 阅读:1887次
|
子曰: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 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。所谓愤,誻激愤的心情,对于不知道的事,非知道不要,也是激愤心心理的一种。如有一件事,对学生说、你不行,而他听了这句话,就非行不可,这是刺激他,把他激愤起来。 “启”就是发,在启发之前,先使他发愤,然后再进一战法启发他。这种教育方式,有一个很好的例子: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,是汉军镶黄旗子弟,幼时非常顽劣,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教师,都被他打跑了。后来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,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-----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。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,老先生说没关系,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,不要设门,而且围墙要加高。 就这样开始教了,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,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,打又打他不着,却什么也不教他,到了晚上,老先生运用高强的轻功,一跃出了围墙,在外消遥半天,又飘然跳了回来,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。老先生有时候吹笛子,吹笛是可以养气的,年羹尧听了要求学吹,于是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,这才开始慢慢教他。 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,一定要离开,临走时说,很可惜,这孩子的气质还没有完全变过来。虽然如此,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,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。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,非常尊敬,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,有一副对联:“不敬师尊,天诛地灭;误人子弟,男盗女娼。”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。 这个故事,可说明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,必先刺激他的思想,使他发愤,非要坚强的求知心,才能启发出他本有智慧来。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,“悱”就是内心有怀疑、不同意。譬如说古人这样讲,就告诉他这值得考虑。孔子所谓“当仁不让于师”,韩昌黎所谓:“师不必贤于弟子”。老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,不是光靠服从接受便行,如果呆板地接受,学问会越来越差的。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,“发”就是研究。 “举一隅而汉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而且要多方面看。一桌四角,讲了一无须,其余三角都会了解,那么他可以回来,“复也”就是回来。回到那里?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,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。 也是讲一个人的领悟力。有些人读书学习很用功,但是领悟力不够,充其量,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。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,最低限度,也是为了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也”。了解前代的事情,和现在的事情原则 差不多,道理量表,只是发生的时代不同,地区不同,现象两样而已。 所驳读历史,能够举一反三,就可前知过去,后知未来,否则,白读死书,“则不复也”。学识又有什么意义呢? |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