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 |
学校地址: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汇宝大厦501(电子大厦对面汇宝大厦) 乘车路线:从火车站可以乘坐K28、28、67到东风路与文化路站(电子大厦)下车 联 系 人:徐老师 联系电话:0371—63218905 0371—60389032 13613841515 传 真:0371—63218832 Q Q: 800060586 电子邮箱:qingxinnet@163.com
|
|
新闻中心 |
无情何必生斯世 之一 |
发布者:qingxin 发布时间:2010/8/10 阅读:706次
|
常人言及有情与无情,多情与绝情的问题,大多含糊其词,难下定论。尤其与人谈禅,进而与尚谈禅,自然情不自禁煞住话头,不敢高谈下去。不然,恐为和尚所笑,视为红尘中的俗物。或者,认为和尚根本不懂得情是何物,不值一谈。 事实不然,无论是洋和尚或土和尚,高僧或俗僧,高士或下士,总是一个人。凡是人,总有人的气息,始终未免有情。真能修到太上忘情,也还没有跳出情的圈子,只是各正性命,忘其所不敢不忘,忘其所不能忘而已。 上下亿万年,纵横大宇宙,凡有生命的存在,各种文字所记载的文献,无论是文学的,政治的,军事的,经济的,是经书,是正史,是笔记小说,一言以概之,统是一部人类五花八门、千奇百怪的情史记录而已。 推而崇之,上自宗教教主的仙、佛、主,下到蠢动微生,无非有情。“无情何必生斯世,有好终须累此身。”恰是万古不易名言。仙佛神主,有仙佛神主的情;蠢动微生,有蠢动微生的情,所谓忠臣、孝子、节妇、义士、文学家,诗人或学者,田妇或村夫,都是情有独钟,情有所寄,因而构成一幅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织锦图了。佛说“一切有情众生”一句,便是一卷无上密语,无上慧学。有情而能解脱,即为仙佛。永为情累,便蛽夫。 由此可知释迦文佛舍王位不为而出家当和尚,其志在普渡众生,纵使穷尽未来时空的边际,还要“虚空有尽,我愿无穷。”岂非是多情之至,为大情种性。孔子一生“栖栖遑遑,如丧家之犬。”明知不有挽回劫运,但还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岂非是情之所钟。耶稣钉上了十字架,流下了点点殷红的鲜血,仍无丝毫怨天尤人的愤懑,还说是为世人赎罪,也无非是至性至情的升华。穆罕默德的一手拿剑,一手拿《可兰经》,来教化他的子民,当然是情存故国,心在天下,骑了一头青牛,西出函谷关,苍凉独步,向流沙而去,寄迹天涯,所终,恐也难免是“明朝匹马相思处,知隔千山与万山”的情怀吧! 忘情人之所难,时隔数十年后,地为海山间阻。每当风凉夜,月下灯前,偶忆灵严红 叶,离堆波涛,便不禁怀念方外之友传西上人。上人现出家僧相,受业于欧阳竟无先生门下,精通唯识法相之学,驻锡青城,交游多天下名士学者是,区区亦是其山中常客,平常往返忘形,早已不存其是僧是俗的分别。当时华西大学曾邀上人讲授禅学,终不首肯,后来经我辈力促,却坚持要开“情与爱的哲学”一课。以和尚而讲情与爱的哲学,实足耸人听闻,因此听众既无虚座,和尚也不空讲,大为叫座云云。惜我正行役重庆,并未及时临场,后来上人与我言及大要,相与抵掌大笑。 |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