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 |
学校地址: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汇宝大厦501(电子大厦对面汇宝大厦) 乘车路线:从火车站可以乘坐K28、28、67到东风路与文化路站(电子大厦)下车 联 系 人:徐老师 联系电话:0371—63218905 0371—60389032 13613841515 传 真:0371—63218832 Q Q: 800060586 电子邮箱:qingxinnet@163.com
|
|
新闻中心 |
秦汉以后读书与教育之目的 |
发布者:qingxin 发布时间:2010/9/3 阅读:609次
|
历史上记载汉高祖平定天下后一句最有趣的名言:“乃翁天下,在马上得之。”后世都把他引为笑谈,认为汉高祖没有受过教育,因此而轻视知识分子,骂儒生们(当时的儒生是各种知识分子的统称)彼此不能合作,即造成学术思想的真空现象,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耻笑汉高祖的不学无术。同时,自汉初接受叔孙通等的“制礼”(定制度)开始,当时所谓的儒生如叔孙通等人,虽然依附汉高祖而攀龙队凤,等待引用,但对于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的经义,并无高深的造旨。大家只要研究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中有关叔孙通的传记,便可明白他们的思想和目的,也止于取悦人主、谋一身爵禄的荣显,并无什么传道授业的大志。他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以及孔子的学术思想,早已大相径庭了。 汉初重视儒术,尊崇孔子,事实上是从汉武帝欣赏司马相如的文章词赋、重视董仲舒的儒学思想(董学并非纯粹的承接孔孟之学)、信任公孙弘的形似儒家开始,于是才有西汉的重儒尊孔,由此再演绎渐变,就形成东汉儒家“经学”思想的大战。 汉儒之学,上面顶着孔子的帽子,内在借师发挥,糅集道、墨、阴阳诸家之所长,外饰儒家为标榜,从此曲学阿世,大得其势。后世历经魏、晋、南北朝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中间屡有变质,虽然或有以“词章、义理、记闻”等为儒林学者的内涵,以“君道、师道、臣道”为儒家学问的本质;但不管如何说法,总之,必须要以功名爵禄、入仕用世为目的。孟子说过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其余两种不教之一,据汉儒赵岐的注解,便是“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”。换方之,读书除了做官以外,就不能谋生。既不能谋生养亲,当然就罪莫大焉。这与现在“教育即生活”、生活以赚大钱为最有出息的新观念,本质上究竟有什么两样? |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