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 |
学校地址: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汇宝大厦501(电子大厦对面汇宝大厦) 乘车路线:从火车站可以乘坐K28、28、67到东风路与文化路站(电子大厦)下车 联 系 人:徐老师 联系电话:0371—63218905 0371—60389032 13613841515 传 真:0371—63218832 Q Q: 800060586 电子邮箱:qingxinnet@163.com
|
|
新闻中心 |
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 之一 |
发布者:qingxin 发布时间:2010/9/8 阅读:663次
|
自汉末、魏、晋、南北朝到隋、唐之间,所有文章、辞、赋、诗、歌的传统内容与意境。大抵不外渊源于五经,出入孔、孟的义理,涵蕴诸子的芬华,形成辞章的中心意境,间有飘逸出群的作品,都是兼收老、庄及道家神仙闲适的意境,如求简而易见的,只须试读《昭明文选》,便可窥见当时的风尚。南北朝到隋、唐之间,唯一的特点,也是历来讲中国文学史者所忽略的,便是佛教的输入,引起翻译经典盛行,名僧慧远、道安、鸠摩罗什、僧肇等人的译作,构成别具一格的中国佛教文学,其影响历经千年而不衰,诚为难得稀有之事。只因后世一般文人,不熟悉佛学的义理与典故,遂强不知以为知,就其所不知的为不合格,诸般挑剔,列之于文学的门墙以外,遂使中国文学的这一朵巨葩,被淹埋于落落无闻之乡,正如禅师们所说:“我眼本明,因师故瞎”。甚为可惜。 (1)诗:现在只就唐代代表性的作品,如唐诗风格的转变来说:由初唐开始,从上官体(上官仪)到王(勃)杨(烔)卢(照邻)骆(宾王)四杰,经武后时代的沈佺期、杜审言、宋之问等,所谓“景龙文学”,还有隋文学的余波荡漾,与初唐新开的质朴风气。挜一变为开元、天宝的文学,如李(白)、杜(甫)、王(维)、孟(浩然)、高(适)、岑(参),到韦应物、刘长卿,与大历十才子等人,便很明显的加入佛与禅道的成分。再变为元和、长庆间的诗体,足为代表一代风格,领导风尚的,如浅近的白居易、风流靡艳的元稹,以及孟郊、贾岛、张藉、姚合,乃至晚唐文学如杜牧、温庭筠、李商隐等等,无一不出入于佛、道之间,而且都沾上禅味,才能开创出唐诗文学特有芬芳的气息与隽永无穷的韵味。至于方外高僧的作品,在唐诗的文学传统中,虽然算是例外,大体不被正统诗爱所追认,但的确自有它独立价值的存在。现在略举少数偏于禅宗性质的诗律,作为说明唐代文学与禅学思想影响的体例,诗人如王维(摩诘)的伤口作品,有通篇禅语,如《梵体诗》: 一兴微尘念,横有朝露身,如是睹阴界,何方置我人。 碍有固为主,趣空宁舍宾,洗心讵悬解,悟道正迷津。 因爱果生病,从贪始觉贫,色声非彼妄,浮幻即吾真。 四达竟何遗,方殊安可尘,胡生但高枕,寂寞谁与怜。 战胜不谋食,理齐甘负薪,子若未始异,讵论疏与亲。 浮空徒漫漫,泛有定悠然,无乘及乘者,所谓智人舟。 讵舍贫病域,不疲生死流,无烦君喻马,任以我为牛。 植福祠迦叶,求仁笑孔丘,何津不鼓棹,何路不摧辀。 念此闻思者,胡为多阻修,空虚花聚散,烦恼树稀稠。 灭想成无记,生心坐有求,降吴复归蜀,不到莫相尤。 又如白居易的《读禅经》: 须知诸相皆非相,若住无余却有余。 言下忘言一时了,梦中说梦两重虚。 空花岂得兼求果,阳焰如何更觅鱼。 摄动是禅禅是动,不禅不动即如如。 唐代方外高僧如寒山子的诗,他的意境的高处,进入不可思议的禅境,但平易进人的优点,比之香山居士白居易,更有甚者,他完全含有于平民化的趣味。其他如唐代诗们的诗,确有许多很好的作品,如诗僧灵一: 《雨后欲寻天目山,问元骆二公溪路》: 昨夜云生天井东,春山一雨一回风。 林花解逐溪流下,欲上龙池通不通。 《题僧院》: 虎溪闲月引相过,带雪松枝挂薜萝。 无限青山行欲尽,白云深处老僧多。 《归岑山过惟审上个别业》: 禅客无心忆薜萝,自然行径向山多。 知君欲问人间事,始与浮去共一过。 又,诗僧灵澈: 《东林寺酬韦丹刺史》: 年老心闲无外事,麻衣草履亦容身。 相逢尽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见一人。 此外如唐代的诗僧贯休、皎然等人的作品,都有很多 不朽的名作,恕不繁举。
|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