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 |
学校地址: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汇宝大厦501(电子大厦对面汇宝大厦) 乘车路线:从火车站可以乘坐K28、28、67到东风路与文化路站(电子大厦)下车 联 系 人:徐老师 联系电话:0371—63218905 0371—60389032 13613841515 传 真:0371—63218832 Q Q: 800060586 电子邮箱:qingxinnet@163.com
|
|
新闻中心 |
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 之四 |
发布者:qingxin 发布时间:2010/9/11 阅读:637次
|
小说:讲到中国文学中的小说,它与唐代的戏剧与词曲,也是不可分离连体,而且它国的戏剧一样有趣,将近一两千年来,始终与佛、道两家的思想与情感没有脱离关系,所以后世民间对于戏剧的编导,淬着两句俗话:“戏不够,仙佛凑”。 为了贴切本题来讲,我们姑且把中国小说写作的演变,分为两大阶段:第一阶段,便是由上古传说中的神话,到周、秦之际,诸子书中的寓言与譬喻,以及汉、魏以后道家神神仙的传记等,如《穆天子传》、《汉武帝外纪》、《西王母传》等等,大多是属于传统文化思想,掺加道家情感、神仙幻想成分的作品。第二阶段,是由唐人笔记小说与佛经变文开始,到了宋、元之间的戏曲,以及明、清时代的说部与散记等等,大多是含有佛、道思想的感情,而且融化其中的往往是倾家思想的感情多于道家。值得特别注意的,无论是小说与戏剧,它的终场结尾,或为喜剧,或为悲剧,或是松散漫的滑稽剧,甚至,是现代所谓黄色的作品,它必然循着一个作家固有的道德规律去布局与收煞,那便是佛家与道家思想综合的观念、人生世事的因果报应的定律。旧式言情的小说与戏剧,我们用讽刺式的口吻来说,大都是“小姐赠金后花园,落难公子中状元”的结局,然而,这也就说明一个人生因果历然不爽的道理。唐人笔记小说中,因为时代思想受到禅宗与佛学的影响,固然已经开其先河,而真正汇成这种不仍不变规律,嵌进每一部小说的内容中去,当然是到了元、明之间,才成为不成文的小说写作的规范。 元、明之间,历史小说的作者如罗贯中,在《三国演义》的开端,便用一首《西江月》的词,作为他对历史因果循环的观念,与历史哲学的总评语,如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,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”如果依哲学的立场而讲历史哲学的观点,罗贯中的这一首词,便是《金刚般若经》上所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是为文学境界的最发了注释。也正如一位禅师的《颂身向上事》说:“昨夜雨滂亨,打倒葡萄棚。知事普请,行者人力。撑的撑,拄的拄,撑撑拄拄到天明,依旧可怜生。”岂不是一鼻孔出气的作品吗?后人根据这种思想,作一本小说中的小说----《三国演义》,来说明三国时期的局面,是楚、汉分争因果循环的报应律的结果。施耐庵的名著《水浒传》,表面看来,好像仅是一部描写枕宋、明时代社会的不平状态,官府骗上蒙下,欺压老百姓,而引起不平则鸣共同心理的反应与共鸣;如果再深入、仔细研究,它在另一面,仍然没有离开善恶因果的中心思想,隐约显现强梁者不得其好死的观念。后来又有怕人误解,才有《荡寇志》一书的出现,虽然用心良苦,而不免有画蛇添足的遗憾。至于《西游记》、《封神榜》等书,全盘都是佛、道思想,更不在话下。此外,如历史小说的《东周列国志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《说岳全传》等等,无一不含有佛学禅宗不昧因果的中心思想。也正如天目礼禅师颂《楞严经》的“不汝还者,非汝是谁”,云:“不汝还兮复是谁,残红落满钓鱼矾,日斜风动无人扫,燕子衔将水际飞。” 到了清代。以笔记文学著名的蒲松龄所著《聊斋志异》,几乎全盘用狐鬼神人之间的故事,衬托善恶关系。尤其他 《醒世姻缘》一书,更是佛家三世因果观念的杰作,说明人生男女夫妇间的烦恼与痛苦,这种观念,后世已经普及民间社会,所以杭州城隍庙门口,在清末民初还挂着一副韵联:“夫妇是前缘,善缘恶缘,无缘洽,儿女原宿债,讨债还债,有债方来。”便是这个观念的引申。至于闻名世界、反应老式文化中贵族大家庭生活的《红楼梦》一书,也是现代许多人以一种无法加以解说的情感与心理,醉心于号称“红学”的一部名小说:它的开端,便以一僧一道出场,稳中有各自歌唱一段警醒尘世的警语与禅机,然后以仙凡之间一块顽石,与一株“小草剧怜唯独活,人间离恨不留行”的故事 ,说明许许多多、形形色色,缠绵反侧的痴情恩怨,都记在一本似真如幻的太虚幻境的账簿上,隔着茫茫苦海,放在彼岸的那边极力衬托出梦幻空花、回头是岸的禅境。作者在开始的自白中,便说: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,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。”以及“假作真时真亦假,无为有处有还无”的警句,这岂不是《椤严经》上,“纯想即飞,纯情即堕”,以及“生因识有,灭从色除”的最好说明吗?所以有人读《红楼梦》,是把成一部帮助悟道的好书;有人读《红楼梦》,便会误入风月宝鉴、红粉迷人的那一面。其中丢失是非、好坏美丑的问题,都只是当事人的一念之间而已,吾师盐亭老人曾有一诗颂云:“色穷穷尽尽穷穷,穷到源头穷亦空,寄语迷魂痴儿女,寥天有客正屠龙。”就是最好的结语。 |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