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 |
学校地址: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汇宝大厦501(电子大厦对面汇宝大厦) 乘车路线:从火车站可以乘坐K28、28、67到东风路与文化路站(电子大厦)下车 联 系 人:徐老师 联系电话:0371—63218905 0371—60389032 13613841515 传 真:0371—63218832 Q Q: 800060586 电子邮箱:qingxinnet@163.com
|
|
新闻中心 |
隐士与历史文化 之三 |
发布者:qingxin 发布时间:2011/6/21 阅读:643次
|
中国过去有道之士,可以不出来干涉现实的事,但他非常热心,希望国家太平,希望老百姓过得好,宁可辅助一个人做到太平的时代,而自己不出来做官; 等到天下太平了,成功了,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,他什么都江堰市不要。在中国古代历史中,这一类的人是非常多的。当然下面历史不大容易看到,从反而的历史,可以看到很多,几乎每个朝代,都有这些人。访问演出拿王阳明来讲,他所碰到的与普通人的生活及观念不同的异人也很多。 隐士思想,明知道时代不能挽救的时候,他们站开了,但并不是消极的逃避,等于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,培养后一代,等待下一代。最有名的,如唐代的王通,我曾经提到过很多次,他的学生们在他死后私谥他为“文中子。”在隋炀帝的时候,他本来有志于天下,自己的想出来干的,但与隋炀帝谈过话,到处看过以后,知道不行,回去讲学,培养年轻一代。所以到了唐太宗开国的时候,如李靖、房玄龄、魏徵这一批唐代的开国元勋、文臣武将,几乎都是他的学生,所以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,文中子是最有功劳的。可是我们读唐代的历史,还没有他的传记,所以后人还是怀疑文中子的事迹是不是真的,否则为什么没有他的传记?最后经过考证,原来文中子的儿子,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,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,人也很好,不过在学说思想上意见不同,所以后来个唐史的时候,就没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摆进去。因此文中子死后,他的谥号,还是朝中的这班大臣、也是他的学生私下给他的。历史上有名的“自比尼山”的故事,就是说不仅他的弟子,连他自己也自比为当代的孔子。而实际上以功业上来说,也许他比孔子还要幸运,因为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,结果没有看到一个人在功业上的成就,而文中子在几十年中培养了后一代的年轻人,开创唐代的国运与文化。 像这一类,也属于隐士之流的思想,明知道时代不可以挽回了,不勉强去做,不作儒家思想的“中流砥柱”——人应有中流砥柱的气概,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?这是不可能的,只可以为自已流传忠臣之名而已,患难夫妻时代社会则无法真正有所贡献。道家说要“因应顺势”,这类人的做法,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。 |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 |
|
|